top of page
Writer's pictureGBAHK Doctor

捕捉變異基因 精準狙擊肺癌

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數據顯示,肺癌仍位列常見癌症首位。2020年,本港有3,910人死於肺癌,佔癌症總死亡人數26.4%。


除了吸煙外,肺癌發病與人體基因密切相鬮。當基因出現突變,便有可能引發不同種類的肺癌。隨着醫學技術不斷進步,肺癌突變基因類型已陸續被發現,相應的治療藥物亦不斷被研發,令肺癌治療走向更精準的個人化治療,可望提升治療成效。


肺癌可分為非小細胞 及小細胞兩類 ,當中以非小細胞肺癌佔整體肺癌比例的80%,最為常見。 臨床腫瘤科專科李慧敏醫生解釋,這類肺癌可分為四期,各有相應的治療方法。

一期:腫瘤小於4厘米,沒擴散至任何淋巴或器官。


治療:手術為主,1B期以上患者,根據最新研究顯示,術後可考慮採取標靶或免疫治療,以減低術後復發風險。


二期:腫瘤5-7厘米,或已侵蝕肺壁,有機會轉移至肺部淋巴核。


治療:手術為主,但因術後復發率較高,建議接受化療,再視乎個別基因報告, 決定需否額外加入標靶或免疫治療。


三期:腫瘤大於7厘米,或已侵蝕縱隔、心臟、大血管、隆突、氣管,或轉移至縱膈淋巴 / 肩胛淋巴。


治療:大部分採取同步電療及化療,後再考慮免疫治療,以減低復發風險;個別患者亦可考慮接受手術,但這類個案只佔極少數。


四期:腫瘤轉移至其他器官,常見為腦、肝、骨,個別患者有肺膜或心包膜積水問題,故未必能採取根治性治療。


治療:紓緩為主,重點是靠藥物控制病情。用藥會視乎基因赧告而定。腫瘤有基因突變,會考慮合適的標靶藥;沒突變,則考慮化療加減免疫治療。


李醫生指,現時一些較罕見的基因突變已有相應藥物推出,肺癌距離長遠控制什至治癒的目標又邁進一步。


基因檢測揪元凶


肺癌變異基因類型不少,以EGFR (50%)、 K-RAS (8-10%)、AL K (3-5%)較常見,ROS1、 HER2、MET、BRAF、NTRK、RET則較罕見,比例約各佔整體的1-3%。檢測腫瘤是否攜帶變異基因在腫瘤治療扮演的角色愈見重要,原因在於,捕捉到有相應治療藥物的變異基因,可有助提升肺癌的控制及治癒可能。李醫生表示:「以往基因檢測多集中在四期患者,即擴散或晚期患者,但近幾年術後 治療亦有機會使用標靶藥物,故即使是一期患者,只要有術後使用標靶藥的考慮,便建議接受基因檢測。」


基因檢測的取樣方式為抽取組織或抽血,患者事前無需作任何準備。


目前基因檢測方法共有三種:


  1. 單一標記檢測 鎖定基因中某種特定變異作檢測。

  2. 熱點基因檢測 選取常見的突變基因組合作檢測,例如肺癌就有9種常見的基因突變。

  3. 次世代基因撿測 一次過檢測400多個基因變異,包括常見及罕見 的突變,亦會檢測腫瘤的微衛星不穩定性、腫瘤突變負荷量等。


檢測方案各擅勝場


三種檢測方法準確度相若,會按照實際情況所需而選擇。李醫生舉例:「例如次世代檢測一般需時3至4星期,熱點檢測則只需3至5個工作天,當病人病情較急,需盡快用藥,便不會考慮涵蓋眾多基因的檢測方案,以免浪費時間。又例如可抽取的組織樣本不多,便希望檢測能以有限樣本涵蓋最多基因項目,便會建議進行次世代檢測,以捕捉所有基因變異。亦有些情況是已使用標靶藥-段時間,例如有EGFR基因變異,正採用第一、二代標靶藥,但藥物卻失效,這時便會建議採取單一標記檢測,以確定是否出現如T790M抗藥基因突變,以尋求下一步的用藥對策。」

隨着癌症治療藥物的研發屢有突破,現時一些較罕見的基因突變如K-RAS、HER2、MET、EGFR exon 20 insertion ,已有相應藥物推出,肺癌距離長遠控制甚至治癒的目標又再邁進一步。


針對肺癌突變基因的治療藥物不斷推陳出新,令肺癌治療走向更精準的個人化治療。


真實個案 與未期肺癌共舞八年


李醫生分享了一個令人鼓舞的真實個案。現年65歲的陳先生於八年前求診,當時他右手痺痛,電腦掃描在其右上肺葉發現一粒惡性腫瘤,已擴散並侵蝕多處骨頭,其中包括C6頸椎位置。抽組織檢查證實為肺腺癌,熱點基因檢測確認為最常見的EGFR-L858R基因突變,腫瘤已蝕入神經線,引致嚴重骨漏。除了電療,亦處方第一代標靶藥,再加骨針。


三年後,發現骨轉移比前增多了一些,抽取組織檢查,發現腫瘤有T790M抗藥性基因突變,遂轉用第三代標靶藥。


兩年半後,檢查發現一粒腦擴散腫瘤,以立體定位電療及雙倍份量的第三代標靶藥治療。


直至年半後,再出現肝擴散,最終採取四藥聯合治療 - 2種化療藥、1種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標靶藥、免疫治療,目前情況穩定。

1 view0 comments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